知识园地

当前位置 : 首页 > 知识园地

儿童行为塑造中的“正强化”

* 来源 : * 作者 : admin * 发表时间 : 2017-05-09 * 浏览 : 319
    在我们刚刚入园孩子的教学中,尤其是个别辅导课和集体游戏课,老师为了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为常常用到饼干、糖果、小玩具等,有些家长对此纳闷、不理解。其实老师运用的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行为改变技术中重要方法之一-----“正强化”
1.正强化的原理
     正强化就是“在一个确定的情景中,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,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,那么,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就会增大”,在这里,这个“好的结果”叫正强化物,简称强化物。
人的许多行为就是在正强化物下,经过无数次的强化塑造起来的。如儿童学习说话的过程:
    婴儿89个月的某一天,偶尔说出了“mama”这个音,妈妈高兴地说"宝贝会叫妈妈了”(强化物),并不断地引起导婴儿发音。实际上,这时的婴儿发“ma-ma”音还完全是无意识的,可是妈妈的无数次强化,终于使婴儿会发这个音并使这个人联系了起来。通过无数次强化,孩子学会了“爸爸”“吃饭”等词汇,在这些过程中,无数次正强化是形成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之一。
   实际上,许多我们不需要的行为或不良行为也是通过正强化建立起来的。如:虎子平时就有些娇生惯养,一次在商店中看上一玩具,可是妈妈不打算买。于是虎子又哭又叫又打滚,直到妈妈买了这个玩具,才停止哭闹。
   正强化原理虽好,但使用时必须注意几个事项:
1)强化的行为必须明确。
父母心中必须有数,哪些行为可取和不可取的,要强化的仅仅是我们需要的行为。必要时父母可指出,因为你做了XX事,我们才奖励你。
2)行为发生后立即强化。
立即强化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得到奖赏,从而更易在类似情境下做出相应的行为。经验证明,即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。
(3)要选择有效的强化物。
使用哪种强化物更为有效,要看孩子的爱好、孩子的自觉程度、父母的条件等等。
(4)不要滥用、误用正强化。
正强化虽然对儿童的行为塑造有很好的作用,但就像好东西吃多了会伤胃一样,不可滥用、误用,否则可能没有效果。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强化是很有讲究的。
5)可结合使用其他方法。
使用正强化原理时,也可同时使用其它行为改变的方法和原理。
2.强化物
   用什么样的强化物最有效,要因人而异。
  如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吃香蕉,当他做出某种行为后,用香蕉做强化物来巩固,效果就非常好;可是,如果另一个孩子厌恶吃香蕉,当他做出某一行为之后给他香蕉吃,不仅起不到巩固好行为的作用,反而有可能变为惩罚,使这类行为出现的次数减少。
在很多情况下,父母不经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某些行为变成了强化物。
如李女士有二个孩子,大孩子有点残疾,但爱打小报告,总是说妹妹如何欺负他。他每次打小报告,虽父母没表扬他,可妹妹总受到父母的批评和指责,对妹妹的批评、指责成了这个残疾孩子打小报告的有效强化物。每次看到妹妹受批评,他总是高兴不止,更加乐此不疲地打小妹的小报告。
    因此,家长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学问,而且还要处处小心,处处谨慎自己的行为,考虑对子女有什么影响。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喜好,并把它们当作教育、改变孩子行为的有力武器。
   一般而言,这些强化物可以是初级强化物,也叫物质强化物,如巧克力、冰淇淋等;也可以是社会性强化物,如微笑、拥抱、摸头等;还可以是活动性强化物,如逛公园、打乒乓球、玩游戏机等。
    对于一时不知道孩子到底喜欢什么的父母,通过自己对该子问卷:孩子喜欢吃什么、喝什么、什么活动,喜欢什么游戏和玩具,喜欢别人如何对待自己(1、语言表扬 2、身体接触如拥抱摸头等。3、其它如微笑注视闲谈等),来了解孩子的喜好。
需特别指出的是,有两类强化物在改变孩子的行为中有独到的作用:一是分数,一是代币。
   3.正强化的正用和误用
在很多情况下,家长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,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。
    使用正强化对于形成孩子的优良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。在许多方面的行为的建立都可以使用这个原理。
如下面的例子就与正强化有关:
   例1:小佳和小朋友在家中玩需耍时,不小心把爸爸电脑中的一个程序删掉了,小朋友们吓得一哄而散。爸爸下班后,小佳就主动地跟爸爸说明了事情的原委,爸爸本来很生气,但是看到儿子很诚实,不但没有惩罚儿子,还夸奖了儿子的诚实。
由于小佳的诚实行为受到了表扬,他今后就可能更诚实。如果爸爸在小佳说了真话后还惩罚他,那么小佳以后就可能不敢说真话了。
   在很多情况下,家长们在强化孩子的行为时是不自觉的。原因就是许多家长还不知道强化的原理和奥妙。因此,家长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,正确地、主动地使用正强化,就会容易建立孩子的优良行为。
   实际生活中,存在大量的误用正强化的现象,即用正强化培养不良行为的现象。在日常生活中,在各个领域都存在误用的情况。
   如:莉莉被妈妈送到幼儿园后,妈妈刚转身离开幼儿园门口,莉莉就开始哭。这时,妈妈又返回幼儿园,抱她、亲她、安慰她。
   莉莉妈妈的错误在于不应该抱、亲、安慰等强化物来强化莉莉哭泣的行为,这样,她今后还有可能在类似情况下哭泣,以要求妈妈抱、亲、安慰。
从这例子看出,家长一不小心,就可能培养孩子的坏行为。因此,父母们在处理孩子的行为时,千万不能大意。
     因此我们建议,宁愿不强化孩子的好行为,也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。